

精液生精細胞檢查鑒別診斷無精子癥
近年來,用精液生精細胞來評價睪丸生精功能,特別是用于鑒別診斷梗阻性與原發性無精子癥的研究受到人們的關注。研究認為,同一病人精液生精細胞檢查結果與睪丸活檢所反映的細胞發育水平相一致,并認為是替代睪丸活檢的理想方法 。本文以精液細胞學結合精漿生化指標及血清性激素測定對48例無精子癥的發生類型和睪丸生精功能進行了觀察。旨在進一步研究探討生精細胞學檢查在鑒別診斷無精子癥中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來我院男科門診的無精子癥不育病人48例,均經3次以上精液常規檢查證實,年齡23~32歲,不育史1~9年,性生活正常。
實驗方法 (1)精液生精細胞學檢查:手淫法留取精液,待液化后離心取沉淀物用pH7.2PBS洗滌3次,涂片,自然干燥后用95%甲醇固定10min,瑞-姬氏染色,油鏡鏡檢(×1000)。觀察200個生精細胞,并根據生精細胞的形態及染色特征進行分類。(2)精漿果糖、α-1,4-葡萄糖苷酶測定,取離心后的上層精漿檢測。
2 結果與討論
生精細胞按形態及染色特點分為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和精子細胞4種,它們分別處于不同的細胞發育階段。把不育病人檢查結果分別劃分為上述4種情況之一,如某一病人精液中的生精細胞的精子細胞為多見,則把其睪丸生精功能歸類為精子細胞水平。48例無精子精液中,有36例查見生精細胞,按上述劃分方法,其中處于精子細胞水平22例、次級精母細胞水平8例、初級精母細胞水平5例,精原細胞水平1例。
在未查見生精細胞的12例中,有6例睪丸容積正常,精液體積<0.5ml,呈乳白色液化狀態,pH<7.0,經精漿生化指標(α-1,4-葡萄糖苷酶<20u/ml,果糖為0g/L),血清性激素測定FSH水平正常,測定可初步判斷為梗阻性無精子癥。其余6例因精液中未查見精子及生精細胞,經精液生化指標,血清FSH水平升高,則考慮為原發性睪丸功能衰竭。
對于睪丸原發性和梗阻性無精子癥的鑒別診斷#終須依靠操作過程復雜的睪丸活檢(分為睪丸切開活檢、穿刺組織活檢、針吸細胞活檢)。不論何種形式的活檢,對睪丸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且易發生并發癥。所以,尋找簡便易行,無創傷及副作用的鑒別方法顯得十分必要。
血清性激素、精漿生化特異指標測定的應用,大大縮小了睪丸活檢的適用范圍。黃宇烽等 [1] 用精液生精細胞學與睪丸活檢比較,研究表明,87%的無精子精液中查見生精細胞,兩者所反映的細胞發育水平符合率達91%。本文48例無精子癥病人的精液中有36例查見生精細胞(76.12%),6例結合精漿生化檢查及血清激素測定,判斷為原發性無精子癥。
36例病人可認為是睪丸原因引起的生精功能障礙(89.1%),生精細胞的發育停滯于各級生精細胞,以精子細胞階段多見。其余6例經精漿生化測定及血清激素測定,證實為阻塞性無精子癥。對此種類型的病人,可通過生精細胞學檢查,了解其睪丸的生精功能以確定治療原則和判斷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