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潰瘍性結腸炎辨治六型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為非特異性或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病變以結腸黏膜的潰瘍糜爛為主,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膿血便或黏液血便以及伴發多系統腸外表現,病程漫長,反復發作。精神刺激、過度勞累、飲食失調和繼發感染為常見誘發因素。其輕者每日腹瀉4次以下,便血輕或無,無發熱、貧血及脈速,血沉正常。重者每日腹瀉6次以上,有明顯黏液血便,低熱,脈速,貧血,血沉增快。糞常規有血便或黏液便,糞便病原性檢查陰性。血常規可有貧血。X線鋇劑檢查可見腸黏膜紊亂、結腸袋加深或消失、多發性鋸齒狀陰影、腸腔狹窄等。結腸鏡檢查急性期結腸黏膜呈彌漫性充血、水腫,黏膜質地變脆,伴有滲出或密集的小出血點,繼而有黏膜潰瘍形成,并覆蓋有膿性分泌物;慢性期除具有急性期的特征而外,還可見假息肉形成,呈鉛管樣腸腔狹窄,結腸袋消失。潰瘍性結腸炎應與急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克隆病、結腸癌、腸易激綜合征、腸結核、缺血性結腸炎、偽膜性腸炎、放射性腸炎、結腸息肉等相鑒別。
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
大瘕瀉”、“泄瀉”、“痢疾”、“腹痛”等范疇。多因情志刺激、飲食失調、濕熱內蘊等,使大腸氣機阻滯、絡脈受損、傳導失常、久致脾胃虧虛而成。病位起初在脾胃,日久累及肝腎。病性多屬虛實夾雜。筆者將其中醫辨治分為以下六型,每獲良效,現簡述如下:
腸道濕熱 癥見腹痛腹瀉反復發作,大便夾帶黏液或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苦口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理腸道濕熱。方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合白頭翁湯或芍藥湯加減。藥用葛根、白頭翁、黃芩、黃連、黃柏、秦皮、馬齒莧、廣木香、檳榔、炙甘草等。
肝郁脾虛 癥見腹部脹痛,腹瀉黏液膿血,兩脅作痛,脘痞納少,情志抑郁,神疲乏力,苔薄白,脈弦細。治宜舒肝健脾止瀉。方用痛瀉藥方合六君子湯、胃苓湯化裁。藥用白芍、白術、陳皮、防風、黨參、茯苓、炙甘草、炮姜、蒼術、厚樸、半夏、豬苓、澤瀉、烏藥等。
脾腎陽虛 癥見久瀉不愈,腹痛隱隱,腸鳴腹脹,大便稀溏夾帶黏液膿血,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減納呆,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弱。治宜溫補脾腎,固腸止瀉。方用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或用真人養臟湯出入。藥用制附子、黨參、白術、炮姜、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炙甘草等。
寒濕阻滯 癥見大便稀溏,久瀉不止,夾有赤白黏液,白多赤少,里急后重,腹痛拘急,神疲乏力,腹脹不適,口淡乏味,納差,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濡。治宜溫化寒濕、活血理氣。方用理中湯和胃苓散加減。藥用人參、白術、干姜、桂枝、蒼術、茯苓、澤瀉、厚樸、陳皮、當歸、甘草等。
氣滯血瘀 癥見腸鳴腹脹或腹痛拒按,瀉下不爽,時有紫黑血塊,胸脅脹痛,少腹下墜,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點瘀斑,苔白,脈弦澀。治宜活血散瘀、行氣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湯加減。藥用當歸、川芎、赤芍、元胡、小茴香、蒲黃、五靈脂、干姜、官桂、沒藥等。
陰血虧虛 癥見久瀉不止,便下膿血或黏液,虛坐努責,腹中隱痛,午后低熱,頭暈目弦,失眠盜汗,心煩易怒,消瘦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熱、健脾固腸。方用生脈散合四君子湯加味。藥用太子參、白術、茯苓、山藥、芡實、旱蓮草、麥冬、五味子、知母、烏梅等。